近期,彭博社发表了一篇文章,标题为《Chinese Are Eating More and More Meat, and Paying a Price》(中国人吃的肉越来越多,并付出了代价)。
文中分析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在几十年里发生了变化,餐桌上也出现了更多禽肉、红肉和海鲜,“这帮助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营养不良的问题, 1992年至2015年间,营养不良病例减少了80%。”
之后作者又提到,饮食多样化的改变也引发了一些健康问题,并且医疗保健投资的负担也因为饮食结构的改变而越来越重。
此外,文中有一处描述耐人寻味:
“尽管在西方,出于健康和环保原因,减少肉类消费的运动很常见,但在中国,这种尝试往往会适得其反。试图在中国推广植物肉的公司也没有多大运气。”
其实,这种论调一点也不新鲜。
2014年,《科学美国人》杂志发文称“中国人对肉的胃口越来越大,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化和污染”。
2018年,美国《大西洋月刊》还曾以“中国对肉的喜爱威胁到了绿色环保运动”为题刊文称,中国人消耗肉类的总量是美国的两倍,而且这一数字会持续上涨。公共政策倡导团体WildAid的专家认为,到2030年,中国人每年人均消耗肉类将增长至90千克左右。文章称,中国的畜牧业生产了世界上一半的猪肉、1/4的禽肉和1/10的牛肉。
很明显,这些媒体或明或暗嘲讽中国,好像大言不惭地说“我们西方为了环保少吃肉,你们中国不爱护环境连植物肉都不吃”,在说中国人的思想觉悟不够高。
有人早就分析过,西方人一边对中国人的饭桌指指点点,想让我们因为吃肉产生愧疚感,一边又在论上为“人造肉”进军中国市场造势,想赚中国人的钱。这波操作,中国很多网友都看得明明白白。
并且,西方媒体总爱拿所谓“中国人爱吃肉”说事,实际上,西方人餐桌上丰盛的肉食一直以来都没有断过。在畜牧业发达的欧洲国家,以肉、蛋、奶等动物产品作为主食一直是他们传统的饮食习惯。无论是法国的牛排、意大利的肉丸子、德国的香肠、丹麦的鹅肝、西班牙的免肉、英国的咸肉、匈牙利的牛肉汤,还是奶酪、黄油等各类动物蛋白的产品,都是典型的欧式餐饮。
据分析,美国膳食结构中的动植物性食物占40%,蔬菜水果类占23%,谷类食物仅占16%。对比中美两国传统膳食结构,中国的动物性食物仅占17%,而蔬菜水果类占44%。可以说是相当清淡了。
到底是谁应该少吃肉啊?
责任编辑:郭鹏_NO4657